發(fā)動機零部件的制造工藝有哪些
發(fā)動機零部件的制造工藝豐富多樣。
工藝定位銷孔加工很重要,新一代發(fā)動機其孔距公差通常為±0.025 - ±0.030mm,各廠采用滑臺移動組合機床或雙轉塔組合機床,用特制短鉆頭后導向鉆、擴、鉸孔,也有廠家利用加工中心,用特制短鉆頭和擴孔鉆等進行锪窩、鉸孔、強力擴孔、鉸孔加工。
頂平面及缸孔、止口的精加工關鍵,美國一些公司采用先進機床能穩(wěn)定保證頂平面對主軸承孔的平行度。
主軸承孔、凸輪軸孔加工要求高度精確,東風汽車公司設備制造廠等采用引進設備進行相關加工,精加工后主軸孔同軸度可達φ0.025mm 以內(nèi),凸輪軸孔同軸度可達φ0.04mm 以內(nèi),表面粗糙度可達 Ra = 1.6μm,孔距位置精度可達±0.03mm。
挺桿孔的加工,世界先進工藝水平是用槍鉆、槍鉸加工替代傳統(tǒng)鉆―擴―鏜―鉸工藝,能保證挺桿孔對凸輪軸孔的垂直度,我國也在推廣。
缸蓋加工中,精車氣門座圈錐面和槍鏜氣門導管孔是關鍵,可保證氣門座圈錐面對氣門導管孔中心線的跳動量不大于 0.03mm,保證氣門氣密性。
曲軸制造工藝復雜,從粗加工到精加工要嚴格控制變形量,采用數(shù)控車削、內(nèi)銑削或車削、拉削加工后用數(shù)控控制的曲軸磨床對軸頸精磨,主軸頸、連桿軸頸圓柱度通常小于 0.005mm,中間主軸頸對兩端主軸頸跳動小于 0.03mm。
連桿由大頭、桿身和小頭組成,材料多高強度,毛坯一般鍛造,加工時選好粗基準和初定位夾具,安排好加工順序和階段劃分,確保零件變形最小。
在發(fā)達國家,柔性加工在發(fā)動機制造業(yè)廣泛應用,為適應大批量生產(chǎn),開發(fā)了可換箱式柔性制造單元和多臺加工中心組成的柔性加工系統(tǒng)。
主要部件加工中,機體、缸蓋等箱體類零件的機械加工,先進的生產(chǎn)線由數(shù)控機床和加工中心組成的柔性生產(chǎn)線,剛性生產(chǎn)線已逐步淘汰。
平面加工機床結構改進,刀具優(yōu)化,銑削進給量最高可達 2000 - 4000mm/min,以銑削代替平面拉削成趨勢。我國發(fā)動機制造廠用高強度、高剛度組合銑床,應用密齒刀盤等,平面度可達 0.02 - 0.04mm/1000mm,粗糙度 Ra = 1.6μm。
鑄造方面,砂型鑄造適用于形狀復雜、質(zhì)量要求不高的中小件。金屬型鑄造精度高、冷卻快、效率高,適大批量生產(chǎn)。壓力鑄造能獲得高精度、高質(zhì)量鑄件,適小型、薄壁、復雜部件。
鍛造方面,模型鍛造精度高、效率高。精密鍛造適用于對發(fā)動機性能要求高的部件。自由鍛造適單件或小批量生產(chǎn)。
車削、銑削也是發(fā)動機部件加工的基礎工藝。
(圖/文/攝: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)
>>點擊查看今日優(yōu)惠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