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(yè)高額利潤有待縮水
目前,多數企業(yè)自身完全具備了進一步降價的能力,這為價格調整創(chuàng)造了可行條件。
與國際同行相比,中國汽車制造業(yè)利潤過高,甚至可謂“暴利”。事實上,今年國內幾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的效益都好得驚人,部分企業(yè)每輛車的平均利潤率達到30%,這與跨國汽車公司普遍只有6%左右的利潤率,而且須憑借年產銷數百萬輛的規(guī)模才得以生存的現狀形成鮮明對照。
從利潤貢獻上來看,經濟型轎車無法和中高檔轎車相比,不到情勢危急,各廠商不會拿中高檔轎車沖鋒陷陣。相比重視中高檔車的單臺車利潤而言,廠商更指望經濟型轎車能薄利多銷。同時,多數主流廠商在推出新的經濟型車時,已預留了相對寬裕的降價空間。因此,不斷小幅度降低經濟型轎車的價格將滿足市場對降價的需求,又可以不傷筋動骨。
而單就產品價格而言,相對價格越高,面臨的競爭壓力就越大。如果死守高額利潤不放,不降價減壓,其價格防線就會在巨大的壓力下崩潰。
消費主體的變化與消費者的成熟理性
我國汽車市場已向純粹的買方市場靠近,而買方市場格局是一種以消費者為主的格局,是一種受低價需求約束的格局。目前國內轎車市場消費主體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,轎車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私人購車。與公款購車對價格不敏感相反,私人購車的特點是不僅對價格反應敏銳,而且更為理性,對車型、性能、配置、技術含量都十分挑剔。這將促使企業(yè)在新產品、新技術方面展開激烈競爭,在價格制訂上也更加仔細斟酌。
根據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,消費者在買車時最關心的首要因素,還是價格和品牌。當然,價格并不再是決定性因素,人們對自身生命的關注使人們對車的安全性的要求大大提高,車的安全性與實用功能、性價比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。在滿足安全、實用、節(jié)油、舒適等條件前提的情況下,價格或性價比才是真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。
另外,消費者還存在“兩等”的現象,一是等新車,二是等降價,“買漲不買落”的心理使一些消費者持幣觀望。國產車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始終是消費者最大的心愿,目前的車價雖然趨于合理,但離許多普通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心理價格底線仍有相當一段距離。如果不通過調整價格來給些實惠,消費者是不會買賬的。
2003年的轎車市場價格調整已是勢不可擋,如火如荼,當然,消費者將是最后的獲益者,讓我們盡情期待一幕幕精彩!
PCauto原創(chuàng)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
[上一頁] [1][2][3]
|